厉新建:成都大运会赋能成都城市发展的六个重点

facai369 名字寓意 2024-12-15 8 0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大运会”)的口号是“成都成就梦想”,希望成都成为每个参赛大学生圆梦的地方;从成都城市发展的角度看,不妨加一句“梦想成就成都”,也就是说,成都城市发展有赖于一个又一个梦想以及拥有梦想的每个成都人。

  关于成都大运会赋能成都城市发展的问题,大致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考虑:

  1.发展环境赋能

  成都大运会对成都最直接的赋能在于建设了大量新的建筑设施,新建了13个大型场馆、改造了36个已有大型场馆,从而显著改善了成都的整体发展环境。这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通过办大赛办大事拉开城市发展大框架,奠定城市发展大格局。成都大运会的举办拓展了成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除了增加凤凰山体育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等大量体育设施外,也借着成都大运会的东风带动了文化设施的巨大飞跃,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关键性的文化设施以及城市音乐厅、凤凰山音乐公园、四川大学博物馆群等陆续建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成都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客观而言,这些设施建成后究竟能不能对城市发展产生有效赋能,还要看能不能为这些设施注入相适应的内容。也就是说,设施赋能城市发展不仅在于建更在于用。用得好是赋能,用得不好就容易形成“负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赛后设施的运营管理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无论是奥运会赛事还是其他大型活动都是如此,或赛后拆除设施或经营不善导致“烂尾”,总之成功的并不多。因此,赛事设施对成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消费动能赋能

  客观而言,这么多场馆要想举办持续的专业体育赛事是有困难的,多数场馆没法像足球联赛一样每周保证稳定的赛事,所以要想办法增加除了赛事之外的专业化的大型文化活动的可能性,要增加在这些场馆举办的体育培训,要充分发挥专业运动员这个小众群体带动广大群众这个大众群体,要不断推动包括皮划艇、潜水、露营等潮玩户外赛事和活动,积极推动运动会赛事项目向大众性参与、尝鲜式体验转换,为城市发展注入全新的体育消费新动能。同时,要高度重视品牌带动在消费动能激发中的作用。成都是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之一,但更应该将其视为引导进一步发展的指引,而不是认定性的评价结果。此外,成都现有的这些体育公园、生态公园要积极争取体育旅游示范区、体育消费示范基地、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等品牌,以这些品牌荣誉带动社会消费的空间认知和供给能力的空间聚集。在供求高水平的匹配中提升消费量级。要高度重视成都大运会带动的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在人口素质提升方面的重要赋能价值。成都建设了形式多样、种类丰富、便捷可达的社区运动角共212处,新建及改造点位包括在立交桥下、街道两侧、滨河沿线、闲置空地、废旧工厂等。此外,通过在天府绿道植入体育设施,打造绿道健身新空间400余处。前述体育设施、文化设施、旅游设施的大量建设以及这些利用“金角银边”改造的大量可进入运动新空间,显著改善了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地方品质,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这既有助于提高存量人口的质量,更有助于提高成都对增量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在当前不断激烈的优质人口增量竞争中获得相对优势,从而带动新老市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3.产业动能赋能

  成都的发展动能更新有赖于扩圈强链、补链展链,需要在原有的产业发展基础上引入新产业类型,有效提升产业活力。扩圈的前提是做强链主,集群的前提是打造核心。因此,利用以新建体育场馆为主要依托的体育公园、体育综合体推动文体旅集群发展的前提就是要保障这些体育场馆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容、强大的IP和清晰明确的标志性形象,只有这样这些场馆才能有强的引流效果,有了足够的流量才能有流量变现的机会,才能有相应产业链条的需求,产业链的延展才有内在的动力和需求的保障。产业动能更新的另一方面就是人才支撑。通过成都大运会的举办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这支队伍是未来继续做大做强大型赛事、举办各类大型活动的专业力量。在下一步如何更好地用好激励好这支队伍、这批人才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同时,成都举办成都大运会客观上也提升了现有存量人口的素质,增强了对高素质人口的吸引力,也有利于继续留住现有的诸如王者荣耀的天美团队等高素质创意人才,而这些人口素质的改善恰恰是成都下一步产业动能转换所需要的。无论是从文化旅游角度发展创意设计产业,还是围绕体育产业衍生出的新型制造业等方面,都亟需这些高素质人才。第三个方面,则要在注重IP打造的同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此次成都大运会推出了很多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场馆名称或区域,如何用知识产权的思维用好诸如东安湖、凤凰山等名称值得关注。

  4.城市体验赋能

  成都举办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极大赋能城市体验,通过成都大运会的举办,将在成都公园城市的基础上有力地推动健康城市、友好城市的建设。对于本地居民而言,通过运动提升健康水平,通过文化提升个体素质,这意味着成都大运会在推动百姓共同富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西村大院的“四方院落、理想生活”就是一个重要例证。同时,通过成都大运会的举办也使得外地游客可以在成都体验到景观之外的美好生活,发现不一样的成都;游客群体在变,产品需要跟着变,要么是旧瓶装新酒,要么是新瓶酿新酒。成都已经有了很多网红打卡地,加上成都大运会带来的新的吸引物、新的生活体验,将有助于成都更好地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而不是过境地,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值得长时间的停留。成都实施全域增绿项目2888个,累计建成各级绿道5188公里、各类公园1300余个;打造天府锦城、锦江公园等10个国家级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培育夜游锦江、沸腾小镇等380个生态价值转化场景品牌。2023年计划新建天府绿道800公里,新建“回家的路”社区绿道200条,新增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200处;新建公园城市示范街区35个,计划新建各类公园68个,提升改造老公园40个。

  5.形象传播赋能

  赛事赋能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赛事举办期间带来的客流和消费,更关键的是通过赛事对举办城市在形象传播和品牌影响上的赋能。类似成都大运会这样的大型活动,最值得关注的长期赋能正是来自赛事期间的传播效应,借助于短时间大量“高能”媒体的聚焦报道所产生的媒体杠杆作用,将在赛后长期发酵起作用。当然这对成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成都究竟希望展现自己的哪一面?希望展现一个什么样的新成都?希望展现哪些不为人知或少为人知的另一面?是赛事名城的成都还是文化高地的成都?是安逸舒适的成都还是创业梦想的成都?为此,成都应该着力打造挖掘更多便于传播的打卡点,要有意识设计并推动社交媒体的传播。要想让别人为成都叫好、为成都宣传,成都应该主动送上值得叫好值得宣传的“那桌子菜”。成都之所以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就是因为这里的烟火气,因此,成都要高度重视权威媒体叙事之外的大众叙事传播,甚至可以考虑发动市民来一场“全民拍成都”“老外拍成都”“全球大学生拍成都”之类的活动,用百姓视角来发现成都之美,在运动竞赛之外也来一场宣传成都的比赛,在“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宣传之外也来一场成都旅游宣传的“买家秀”。

  6.发展模式赋能

  这些年来,无论是在赛事筹办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旅游发展还是体育活力等方面,成都都形成了许许多多创新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和案例需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让成都成为新模式、新概念的发源地,让这些模式的推广成为赋能成都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比如在成都大运会的举办上,成都很好地做到了运营前置,推动了场馆的建用协同,为场馆的赛后有效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赛时的主媒体中心与赛后的东安书院之间就建立了良好的转换基础)。比如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从景观价值到空间价值的思维转化,将价值挖掘的重点不再停留在传统的景观思维上,而是重新发掘了这些景观所形成的空间的价值,通过文化艺术赋能、户外活动充实,让这些文化气息、运动氛围为空间价值的增值和释放保驾护航。麓客岛在生态价值转化上的探索告诉人们,生态文明的终点一定不能停留在生态保护上,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机制探索,生态资源的高效、科学利用才是生态文明的方向。再比如成都通过体育场馆建设、体育设施完善,推动了群众体育到生活体育的根本性转变。如果说群众体育是基于参与人群性质的分类的话,那生活体育就是真正抓住了体育的本质和发展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通过体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成都还在传统的体育锻炼之外培育了体育社交的深入发展。在天府绿道上,在绿道沿线的公园里,在举步可就的“金角银边”中,以体育为媒介的社交正在改变着人们对体育的传统认知,正在提升着互联网时代虚拟社交背景下在场社交的吸引力,正将人们从线上拉回到线下。此外,劲浪体育对体验式体育用品销售空间的探索也值得积极关注。

  总之,在成都大运会赋能成都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要深入把握上述六个方面的赋能,要深入把握“明星赛事,赛事明星”“链长链主,扩圈强链”“专业引领,大众参与”“小家带大家,小众带大众”“低设施依赖,轻量化投资”“常规运动,户外潮玩”“公园城市,文体旅商”“(公园)主题各异,系列吸引”等核心关系,在有效的关系处理中为成都城市更美好的未来注入新的能量。(厉新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