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敌剧社在阜平成立87周年

facai369 传统文化 2024-12-14 8 0
87年前的今天,寒冬凛冽,阜平大地上呈现出一派宣传抗日的景象,抗敌剧社就在这时诞生了。抗敌剧社是晋察冀军区政治部领导下的专业文艺演出单位,在抗战时期备受关注,被誉为“军区之骄子”。在晋察冀边区的剧社中,它是建制历史最长、活动范围最广、阵容最庞大、创作成果最多的一个剧社,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抗敌剧社儿童演剧队合影,二排左二田华、后排中间戴眼镜者为队长郑红羽。1939(L002) 1937年12月11日,晋察冀军区纪念广州暴动十周年和西安事变一周年的军民联欢会上,军区政治部宣传队首次演出,地点在阜平县城内。演出的节目有独幕剧《松花江上》、哑剧《美人计》和相声、魔术等节目。因为这次演出第一次用了抗敌剧社的名称,就把这一天定为抗敌剧社成立的日子。 1938年9月至1939年初这段时间,晋察冀军区宣传队进行了整编,结束了宣传队的编制和名称,正式定名为抗敌剧社。社长白瑞林,副社长罗东,指导员丁明。剧社下设戏剧、舞蹈、音乐、书画四个队。这次整编,标志着一个政治宣传队向一个文艺工作团过渡的完成。后来,抗敌剧社几经整编,白瑞林、罗东、汪洋、刘肖芜、丁里、刘佳等先后当过剧社领导人。 抗敌剧社演出《我们的乡村》。编剧刘肖芜,导演汪洋。1939(L027) 1939年5月,剧社所属的戏剧队队长刘佳同志,创作了第一部反映边区战斗生活的话剧《到山那边去》,8月,刘肖芜同志又创作了多幕话剧《我们的乡村》,从此,剧社开始演出自己创作的剧目,以新的姿态参加了抗日宣传工作。 抗敌剧社演出《溪涧与洪流》。导演汪洋、田丰,演员刘佳,林韦、胡朋、杜烽等。1940(L028) 话剧《母亲》剧组合影。沙可夫、侯金镜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在晋察冀边区第一届艺术节华北联大文工团、抗敌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联合演出。导演崔嵬,胡朋饰母亲。丁里饰伯惠尔、凌子风饰恩特莱。崔嵬饰米哈伊尔等。剧组演员化装后合影:崔嵬、林子风、陈强、丁里、韩塞、郑红羽、胡朋、牧红、林青、李劫夫、胡可等。1940(L033) 话剧《母亲》,凌子风给吴朋化妆。1940(L034) 话剧《母亲》剧照。1940(L049) 从1941年开始,抗敌剧社为提高戏剧演出水平,先后排演了曹禺的《日出》、《雷雨》,亚·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等,还制成了篷帐舞台,改进了舞台照明,演出效果有很大提高。他们入伍、下乡,深入火热的斗争生活,创作了一些反映边区军民生活的剧作。如丁里的多幕话剧《子弟兵和老百姓》、胡可的报道剧《戎冠秀》、杜烽的多幕话剧《李国瑞》等。与此同时,剧社还经常深入农村辅导村剧团,协助阜平县高街村剧团创作并排演了《穷人乐》,受到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鼓励和表扬。 抗敌剧社演出曹禺的话剧 《日出》,导演汪洋。1941(L009) 抗敌剧社演出曹禺的话剧《日出》,导演汪洋。胡朋饰陈白露、吴畏饰方达生、刘佳饰潘经理、赵瑛饰顾八奶奶、胡可饰胡四、方璧饰小东西、陈群饰李石清太太、刘肖芜饰李石清、郑红羽饰黑山等。1941(L010) 抗敌剧社、西战团演出曹禺的话剧《雷雨》。1941(L013) 抗敌剧社、西战团演出曹禺的话剧《雷雨》,导演汪洋。赵森林饰周朴园、哥焚饰繁漪、吴畏饰周萍、林韦饰四凤、胡朋饰鲁妈、胡可饰鲁贵等。1941(L014) 抗敌剧社频繁地演出于晋察冀山地、平原、乡村、城镇。从农村的旧戏台、沙滩、坡地、街头、打麦场,发展到便于流动演出的“帐篷舞台”“汽车舞台”等形式。抗战胜利后,抗敌剧社又吸收了各分区剧社不少有实力的成员,成为在晋察冀边区的剧社中建制历史最长、活动范围最广、阵容最庞大、创作成果最多的一个剧社。 抗敌剧社的发展离不开晋察冀军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聂荣臻司令员对抗敌剧社十分关怀,抗敌剧社编演的戏剧,聂司令员一有空就去看,有时还会做指示。他还重视人才培养,对抗敌剧社的领导人说:剧社若想出人才,必须多吸收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娃娃,早培养,不少当年的小同志田华、华江、高虹、魏风、栗茂章、郝玉生等就是那时候吸收来的。 边区第一届艺术节,聂荣臻与艺术工作者谈话1940.11(L001) 晋察冀边区第一届艺术节,聂荣臻接见文艺工作者时合影。1940.11(L003) 1941年1月26日是除夕之夜,聂荣臻一直工作到下半夜两三点才得以休息。大年初一早上,他就被抗敌剧社儿童舞蹈队来拜年的小兵们给叫醒了,起床一看,只见剧社的宣海池、田华、华江等一群孩子们,舞着霸王鞭,唱着歌向他拜年。聂司令高兴地说:“谢谢你们,谢谢同志们给我拜年。”“聂司令,我们还没吃早饭呢!”宣海池肚子饿了。聂荣臻笑了,向管理科人员说:“好啊,快给他们煮饺子!”能在司令员身边吃到一顿平时极难吃到的饺子,对这些文艺小兵来说,简直是最高的奖赏和享受。 八路军小文艺兵田华。1943(L074) 抗敌剧社、联大文工团在张家口人民剧院联合演出《白毛女》,王昆、孟于、陈群饰喜儿A、B、C角。1945.冬(L084) 抗敌剧社当年经常在阜平、唐县、平山、灵寿一带驻扎活动,其中在阜平时间最长,抗敌剧社曾在阜平田子口村、柏崖村、柏油店村、高阜口村、凹里村等地工作生活,与阜平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1944年抗敌剧社驻扎到凹里村,在凹里居住了一年的时间,他们除了排演节目,还下连队下农村,搞生产,帮助老乡灭蝗虫,收割小麦。抗敌剧社田华在工作之余还教村剧团演戏,教儿童团打霸王鞭,军民相处的像一家人。几十年过去了,抗敌剧社的老同志并没有忘记阜平,没有忘记凹里,他们从八十年代开始就多次回到阜平,给阜平不同程度上的帮助和支持。无论大与小,轻与重,抗敌剧社的老同志关怀阜平之心、厚爱阜平之谊从来没有更改与变化,几十年来,他们一直把阜平装在心中。 1982年秋,田华(左)、胡朋回阜平老区看望。 1994年7月,抗敌剧社老同志在汪洋家里举行了向抗战期间居住过的河北阜平凹里村小学希望工程捐赠仪式。 1949年8月,抗敌剧社改编为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 抗敌剧社在十二年的战斗历程中,创作演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共创作剧本180余个,歌曲200余首,此外,还改编和演出了京剧、曲艺及中外名剧,为晋察冀边区的文艺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55年5月,剧社正式命名为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 抗敌剧社成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以笔为枪,用各种文艺形式进行宣传鼓动,唤起民众,鼓舞士气,还通过演出内容和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抗战精神和民族精神,成为抗敌斗争的精神武器,推动改善根据地的人民生活,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1979年题写的《怀念抗敌剧社》。 来 源:城南庄纪念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hshbxczx@163.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