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动融入社会发展主流。将开展群众体育、加强青少年体育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并加大对发展体育产业、体育科技创新的投入,从增进民生福祉、增强发展动能、创造美好生活的角度将体育与城市发展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成为助推杭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
2.树立“开门办体”理念。举办“开放日”“接待日”“采风团”等活动,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媒体记者和老百姓走进体育部门和场馆,交流工作意见建议。每月开展“阳光大讲堂”,组织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拓展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加强业务能力。
3.强化“合纵连横”思想。加强市区两级体育部门的沟通联系,注重提炼推广基层好经验。经常性跟踪评估指导属地工作推进情况。加强与文旅、教育、卫健等其他政府部门以及群团、社会组织的密切配合,争取整合更多优势资源。
(二)以打造国际赛事之城为主线,实施赛事市场活力提升行动
1.引入更多高级别赛事。认真落实国际赛事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亚运场馆体育赛事功能应留尽留、应用尽用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亚运场馆优势资源,市区两级联动,广泛申办引进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动态更新全年赛事项目库。以市场化方式高质量举办首届国际皮划艇“杭州超级杯”、2024年世界羽联世界巡回赛总决赛、2024世界无人机锦标赛等确定在杭举办和正在申办的重大专业赛事。认真开展赛后绩效评估,及时复盘,总结经验。
2.培育本地赛事品牌。结合杭州自然、文化优势资源,在西湖、大运河、钱塘江等地标景观打造本土赛事特色场景,进一步优化赛事组织、创新宣传推广,提高影响力。支持各地申报创建“浙江省赛事集聚县(区)”,鼓励各地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打造马拉松、公路自行车、赛艇、攀岩等本地区自主品牌赛事。
3.完善政策激活市场。配合市人大开展“后亚运”时期体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工作,研究制定推动市级体育产业发展相关政策,鼓励更多区、县(市)自行设立相关配套政策,推动公共资源、赛事资源向社会开放,培养壮大在杭赛事中介服务、赛事运营、体育制造、体育科技等企业,吸引更多体育名企来杭开展经营活动,逐步推动赛事产业上下游集群化发展。
(三)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重点,实施健康福祉水平提升行动
1.高质高效完成2024年体育方面民生实事。全年新建群众身边体育健身设施300处以上、“环浙步道”450公里,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1万场、青少年防溺水公益培训1000堂,60家公共体育场馆深入做好惠民开放。争取6月份实现任务推进过半,9月底完成年度任务,全年保持民生实事和“七优享”工程建设的工作主动性。
2.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机制。年内实现24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其中每个区原则上不少于20家,桐庐县、建德市不少于15家,淳安县不少于10家。确保1184个中小学体育场地(馆)在常态化向市民低免开放。
3.全域构建“10分钟健身圈”。合理规划城乡间、区县(市)间体育设施布局,加快推进“一场两馆”和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新建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35万平方米以上,力争2024年底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保持在2.95平方米以上,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保持在46%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4.4%。
4.提高公共场馆运营质量。推动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开放考核评估和星级评定机制落地见效,综合动态评估场馆开放成效。坚持场馆运营公益性与市场化并重,支持各地“一馆一策”盘活体育场馆资源,从体育赛事活动引进、全民健身开放、商业综合体及体育俱乐部入驻、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举办等方面综合开发利用场馆,更好满足市民运动健身、文娱观赛等多元化需求。
5.加大全民健身活动供给。发挥各级体育协会、俱乐部和区县(市)乡镇(街道)作用,举办横渡钱塘江、端午龙舟赛、百姓运动会、村级挑战赛等贯穿全年、遍布城乡、项目多样、规模各异的全民健身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进社区(村)活动1万场以上。深入群众开展百家企业篮球赛,百个社区乒乓球赛,百场乡村篮球联赛“三个一百”系列赛等群众性赛事活动。
6.积极争取国家“体卫融合”协同创新示范区试点落户。高质量推进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和市民体质评价体系建设,推广科学健身指导,鼓励体育科学研究、运动处方开发、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治疗等体育科研服务,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四)以青少年体育促进计划为抓手,实施体育后备人才提升行动
1.改善青少年业训环境。加快推进市陈经纶体育学校改造提升工程和杭州体育场改造提升工程,充分利用富阳水上运动中心和银湖体育中心两处专业场馆改善市水上运动中心和市射击射箭中心的训练条件。加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力度,联合教育部门推动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完善全市足球青训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杭州运动员升学保障机制,加强与杭师大的战略合作,探索增设体育相关专业院系,扩大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
2.健全青少年赛事体系。重点打造游泳、羽毛球、足球等项目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品牌赛事,办好杭州市阳光体育竞赛和各类参与性强、趣味性高的普及性赛事,带动各区县(市)和中小学参与更多区与区、校与校之间的青少年联赛、对抗赛,扩大体育选材面。
3.加强备战参赛保障。全面梳理分析杭州业训项目布局形势,科学制定参赛目标和训练计划,抓好运动员文化课教育和反兴奋剂等赛风赛纪教育,培养输送更多高水平运动员,争取2024年巴黎奥运会、2025年粤港澳全运会和2026年衢州省运会再创佳绩,成就更多冠军运动员。
(五)以带动体育消费提质扩容为焦点,实施体育产业能级提升行动
1.招大引强培育龙头示范。用好省级扶持体育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各地积极打造竞赛表演、场馆服务、运动休闲等产业创新项目,积极培育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创建省级运动休闲乡镇、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和优秀项目。
2.扩大体育消费市场份额。积极创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推动体育与旅游、健康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更多“体育+”复合型消费场景,开展“跟着赛事游杭州”2024文体旅融合新消费促进年活动,开发“全季”“全域”户外休闲运动场景,推出各类体育节假日档系列赛事。加强体彩预热营宣,扩大体育彩票市场份额。
3.转型升级提高发展竞争力。深化地企合作、协同发展,进一步做大富阳、淳安等地体育制造业传统优势,鼓励体育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体育品牌和产业地标。促进体育服务业升级,引导体育培训机构健康有序发展,鼓励健身休闲行业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
(六)以持续增强体育治理效能为目标,实施体育领域治理能力提升行动
1.深化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改革。提高数字服务精准度,确保全民健身地图中各地体育场地设施数据项准确率不低于90%,“浙里办”应用中公共体育场馆所属场地设施资源80%以上均实现线上预订。提供更多服务场景,“亚运场馆在线”平台上线场馆开放效能指数分析功能,拓展健身指导、器材共享、积分奖励等场景;城市百姓健身房接入“浙里健身”应用,实时收集上传健身人流量动态数据,实现监测分析功能;推动“浙里健身”体质测试服务常态化线上预约,远程提供科学健身建议。
2.整合基层体育公共服务组织力量。加快推进体育总会实体化改革,鼓励发展基层社会体育组织,指导体育社会组织依法自治,规范引导更多体育公共服务人才进入社会体育组织。健全基层体育委员工作站建设,选拔体育社会组织中的骨干力量和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成为基层体育委员,加强基层体育委员培训和工作交流,每个村(社区)都要配备体育委员并至少牵头开展4场区域体育赛事和健身指导、指导建立本村(社区)健身队伍。
3.深化体育领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严格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对体育赛事活动进行社会风险评估,科学制定应急处置工作预案,把赛事活动安全管理和舆情监测防控做在前,确保赛事平安平稳。实施体育领域信用联合奖惩、行业信用分类分级监管,深入推进全市体育场馆、体育市场的“互联网+监管”,持续开展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核监管和预付式消费整治,创建体育健身“放心消费单位”。
(七)以推进杭州城市国际化攀登行动为引领,实施体育影响力提升行动
1.加强对外交流,提高关注度。与已签订合作备忘录的国际体育组织以及落户杭州的国家级体育机构扎实开展合作,加快推进国际皮划艇联合会杭州代表处在杭注册落户。积极参加博览会、展览会等体育文化活动,创造更高层级的交流展示机会,争取更多优质体育资源汇聚杭州。
2.发挥冠军效应,提高知名度。落实“亚运争光计划”和“奥运争光保障计划”,突出重点打造更多冠军运动员、明星运动员。挖掘冠军夺金时刻和成长事迹、邀请冠军运动员、教练员录制体育微课、带头参与支持群体活动等方式,发挥体育明星的影响力,提升杭州竞技体育的关注度。
3.打造宣传矩阵,提高曝光度。打造涵盖国家级、省级、市级传统纸媒、数字新媒体以及各大平台体育自媒体的宣传矩阵,开展栏目化、项目化、特色化合作,深度挖掘杭州体育宣传亮点,持续进行内容输出,打造更多引爆点,提高杭州体育的话题讨论度和影响力。
(八)以党建引领固本强基为根本,实施干部队伍作风提升行动
1.举旗帜,擦亮党建特色品牌。常态化组织党员干部参与多种形式的政治理论学习,吸纳新思想、了解新事物,持续提高党性修养,凝聚干事共识。推动局系统各基层党组织在“AI动杭州·体育先锋”党建品牌基础上,从举办群体活动、推动场馆开放、培育品牌赛事、指导群众健身等角度打造多种特色党建服务载体。延伸抓好市级体育社会组织功能型党组织的引领示范作用,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浓厚单位文化氛围,组织开展文体交流活动,提升团队凝聚力。
2.强作风,建章立制高效运行。建立六大工作机制,强化制度管人管事,提高系统运转规范性和工作效能。一是跟踪晾晒机制。建立对区、县(市)体育部门重要业务工作、重点项目、创新创优等方面的阶段性跟踪评估、晾晒互看机制,牢固树立“不是第一就是落后”的争先理念,形成探路领跑当龙头的赶超态势。二是专班运行机制。对全市体育领域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要赛事成立工作专班,集中力量克难攻坚,在破难开路中锻炼提升干部的能力素质。三是责任清单化机制。实施工作任务项目化、责任到人清单化,从分管领导、牵头处室到对口责任单位和区县部门逐级明确目标、定人定责、倒排计划,抓好落实。四是协调联动机制。每月召开处室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基层单位业务交流会,每半年召开全市体育工作(体育局长)会议,机关处室、下属单位、区县部门之间要紧密协作、相互补台,特别是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共同进退、并肩作战。五是闭环管理机制。加强对工作任务的过程性监督和落实结果的闭环反馈,做到事事有回应。特别是对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和领导明确指示要求做到迅速响应、早抓落实、及时反馈、确保质量。六是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着力解决社会普遍关注和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3.守底线,维护清廉政治生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强化体育领域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向下延伸清廉机关“红雁清风”培树点为切入口,深入推进清廉文化建设,扎实开展党风党纪教育。进一步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规范各级单位内控管理、业务管理、人事管理规章制度,扎紧人权、财权、物权、事权的笼子。健全干部廉洁自律监督检查制度,建立动态跟踪和评估机制,通过组织关爱激励和严肃惩治相结合,把违纪违法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