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财务造假案诞生了,恒大地产发布公告,公司收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公司在2019年和2023年进行了极其严重的财务造假,虚增营业收入近6000亿,其中2019年虚增收入2140亿,2020年虚增收入3502亿,这种财务造假不仅绝对金额的规模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比例也非常高,2019年和2020年财务造假的营收占到当期营收的50%和78.5%,也就是说真实的营收只有当时披露财报中的50%和21.5%。
恒大爆雷一事从2022年持续至今,已经有两年多时间,这是第一份监管层面的调查报告和结论,也是第一次从法律层面坐实了恒大是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和事实的,那么我们由此要展开三个问题,第一是为何发布的公告是在A股?第二是为何没能提前预防?第三谁该为此担责?许家印会将牢底坐穿吗?
昨天晚上财经界刷屏了,都是恒大财务造假近6000亿,被罚41亿的消息,但是我打开股票“中国恒大”的公告一栏时,发现最近一次发布的公告时间是3月13日,3月18日根本就没有发布任何公告,关于恒大财务造假的消息都是正规的官方媒体发布的,此事不该有假,我担心是股票软件更新出问题,于是又换了几个软件和平台,最后都没有发现在股票“中国恒大”有发布过相关公告。
正当我感到困惑时,一拍脑门,突然醒悟过来,这次公告的是“恒大地产”,全称是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这是发行债券的主体,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了公司债,比如2015年7月发行的债券“15恒大03”,规模是82亿元,票面利率是6.98%,期限是7年,原本是2022年7月到期的,后面进行了展期,推迟2年,到2024年7月兑付,现在来看,今年是无法兑付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恒大是一家上市公司,上市地是香港,但是这个上市的主体是“中国恒大集团”,是一家注册在开曼群岛的离岸公司,当时恒大在2009年为了在香港上市,采取的是VIE架构,在境外的开曼群岛注册了中国恒大集团,以该公司作为上市的主体,中国恒大通过一系列协议控制了境内的运营主体,而境内的运营主体主要是谁呢?
境内的运营主体是“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在1996年注册在中国内地的房地产公司,目前的注册资本是39.4亿,一家主体运营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到40亿,最后却能够负债2万亿,杠杆率高达500倍,银行的杠杆率也不过10倍左右,而且这些债务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境内,这些债务有这么几大类,银行贷款、购房人预付的购房款、发行的债券、供应商垫付的资金,就发行的债券来说,恒大地产目前在境内发行的债券目前有近500亿未偿还。
恒大又以在香港上市的主体公司“中国恒大集团”在海外发行了债券,目前尚未偿还的余额有154亿美元,按照当前的汇率大概是1100亿人民币,是在境内发行债券规模的2倍多,但是这些海外债券的利率却非常高,基本在10%左右,明显高于在境内的融资成本。有一种说法是这些部分海外债权持有人是许家印的家人,通过高息债权向恒大吸血。
恒大地产高峰时期的负债有2万亿,截至2023年6月底依然有1.77万亿,但是海外的债务仅仅有1100多亿,也就是绝大部分债务都来自于境内,是欠的中国人的钱,但是你们发现了没有,恒大在最开始进行债务重组的时候,其实是和境外债权人进行谈判的,也就是先解决境外债权人的债权,中国境内的债权人是被他排在第二位的。
恒大这种做法其实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将债务留在国内、风险留在国内、利益留向国外。恒大诸多的架构设置,都方便了这种利益转移的实施,哪管我死后洪水滔天!遗憾的是,许家印的老婆和大儿子已经不在境内了,欣慰的是,许家印和二儿子在境内被控制了。
许家印主导恒大捅了一个天大的窟窿,这件事情怎么就没有被发现呢?各位读者,你们是什么时候发现恒大有问题的?发现恒大有问题的人应该是分为三类,第一是利益相关者,比如合作商、购房者,这类人因为利益攸关,所以恒大出问题他们也最先感知, 比如购房者交了房款,买了恒大的房子,但是迟迟不交房,工期一再拖延,最后甚至变成了烂尾楼,作为业主,肯定能够感知到恒大出问题了。再比如购买恒大理财产品的人,发现迟迟不能兑付,钱也提不出来了,这个时候就说明出问题了。再比如供应商,给恒大供应了钢筋水泥等原材料,或者给恒大做了工程,但是迟迟收不到钱,这也说明出问题。
第二类是关注股票的投资者,比如笔者这样的,由于没有买恒大的房子、也没有买恒大的理财产品 ,所以无法得知其烂尾以及兑付危机,只能通过上市公司披露的财报来判断,这类人感知的速度是比第一类人要慢的,笔者知道恒大出问题是2021年8月份,当时恒大发布了盈利预警的公告 ,声称2021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业务将亏损40亿元,要知道2021年是中国房地产历史上的巅峰之年,这一年的主要房企销售情况都非常不错,恒大竟然预警要亏损了,当年9月份再次发布公告说公司面临巨大的流动性压力。当年12月份更是成立了“风险化解委员会”,到2022年3月份股票停牌,这几乎是已经公告天下公司遇到了巨大的债务危机。
第三类是普通的网民或者财经爱好者,他们几乎是最后一批知道恒大问题的人群,这个时候所有的媒体都已经铺天盖地的在报道恒大是问题,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事情,但是知道恒大负债2万多亿,现在已经还不上了,买的恒大的房子也烂尾了,买的恒大理财产品也赎回不了,这个时候恒大的名声已经彻底臭了,恒大就是一个负面名词,凡是和恒大相关的都是有问题的。
这里最大的问题是,为何恒大如此巨大的雷没有能够预防?普通人不知道很正常,但是恒大作为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作为一个在上海和深圳交易所发行了几百亿债券的公司,他是需要发行公告的,在关于最核心的财务问题上,披露的信息却是假的,2019年就预增收入2100多亿,徐州净利润407亿,分别占到当期营收和利润的50%和63%。如此巨大的造假行为直到2024年3月18日才在证监会的调查下披露出来,中间相隔了5年多时间,竟然没有被发现。
2019年以来,恒大每年都要发布公告,无论是作为上市公司,还是发行债券的主体公司,都需要发布财务信息 ,这就有两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第一是财务审计机构,第二是监管机构,恒大的财务审计机构不是一般的公司,是非常庞大且专业的公司,普华永道连续14年为恒大提供审计服务,2019年以及2020年的财务审计工作都是这家公司做的。
如此大规模的财务造假数据,作为国际上最顶级的审计机构竟然没有发现?广大的投资者要根据恒大的财务数据做判断,他们相信这些财务数据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相信背后的审计机构的专业和公正,但是他们竟然没有发现问题,是能力问题?还是信用问题?
还有就是监管机构,恒大负债2万亿,在全国的各大银行贷款几千亿,从老百姓手里拿的购房款也有几千亿,供应商那里也欠了几千亿,金融机构给恒大贷款的时候竟然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对吗?这些金融机构拥有专业且强大的法务团队和会计师团队 ,他们会为每一笔贷款做竞争调查,也没有发现问题?
搞笑的是,到了2021年4月,有个券商给的评级竟然是“买入”,当时恒大的股价是14元,如今恒大的股价是0.16元,下跌了近99%。要是听了他们的建议,投资者恐怕得把裤子都亏掉。
在恒大这次史无前例的造假案中,我们那么多的专业机构竟然毫无预警,他们的专业性和信用何在?投资者又如何敢去相信这些机构给出的投资建议以及审计信息呢?我就是要给农村种地的农民,当收入有50%以上是造假的时候也能感知出来吧。几千亿规模的收入,就是用火车拉也得拉几天,这种集体性的“失聪”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许家印是主谋,是整个造假案的组织者、策划者,但是如果没有内外如此多的“帮凶”,他也独木难支啊,这个事情如果不能严肃处理,会严重冲击投资人对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的信任。
A股监管机构最近说了,要让财务造假者牢底坐穿,我们希望这句话能够落实到实处,从恒大身上、从许家印身上做起,这起史无前例的造假案如果都不能让许家印以及相关人等牢底坐穿、倾家荡产,那么我们要将实现金融强国的梦想终究是黄粱一梦。
老美虽然对我们不好,但是他们在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他们真正做到了让造假者牢底坐穿、倾家荡产,当年震惊全球的安然事件就是摆在眼前的可学习案例,安然公司曾经是全球最大的能源公司,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七位,连续7年被评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就是这样一家“大而不能倒”的企业,进行了史上最大的造假案。
结果如何呢?公司破产,创始人在诉讼期间压力太大而去世,CEO坐牢,提供审计服务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最后破产倒闭,全球“五大会所”变成“四大会所”。
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一次次和造假者、违法者的博弈中升级完善的,特大违法造假案恰恰是对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的良机,因为有足够的民意和动力去推动,恒大造假案的处理将会是一个资本市场的标志性事件,41亿的罚款以及对许家印们进行市场禁入的处罚只是开胃小菜吧。许家印们是否会牢底坐穿就是对资本市场法制成色的一根试金石,各位读者,你们觉得许家印会被追究多大的责任?
责任编辑:
今年上半年A股42家上市银行中,25家营利双增、11家双降,而净利超10%降幅的却仅仅只有两家,厦门银行就是其一。
文/每日财报 张恒
近日,厦门银行半年报正式披露,竟在公司股价上炸出一声“响雷”。
8月28日晚间,厦门银行公布了2024年上半年财务业绩报告,而就在交出“答卷”的第二天,该行股价突然大跌,盘中一度跌超8%,当天收盘之时,厦门银行一天跌去了6.94%。
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该行股价却像刹不住车似的往下掉,截至9月11日收盘,厦门银行股价虽在前一个交易日有一丝止降回暖,但也已经九连跌了,目前报收4.53元/股,总市值119.55亿元。
而要知道该行股价好不容易在8月27日站上近两个月以来的高点,达到了5.43元/股,总市值达143.04亿元。也就是说,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厦门银行股价已经跌去了16.57%,市值蒸发23.49亿元。
作为福建最早上市的城商行,厦门银行曾是一颗冉冉上升的“明星”,被市场寄予了厚望,在2020年10月底上市后,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该行股价就一路翻倍飙升至15.48元/股最高点。
时移世易,其股价从昔日高光无限,再到如今黯然失色,厦门银行到底经历了什么?市场为何“不买单”了?
业绩“变脸”,营收及净利双双承压下行
透过半年报,不难预想的是,厦门银行营业收入、净利润的双双下滑,成为了近期一众投资者不买账的重要原因。
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厦门银行实现营收28.92亿元,同比下降2.21%;归母净利12.14亿元,同比减少15.03%;扣非净利12.13亿元,同比减少14.7%。
无论是从自身纵向对比,还是从同行横向对比来看,厦门银行最新业绩的确难言喜色,也说明着今年以来其在金融市场上所背负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先将时间周期拉长,在还未上市之前,厦门银行营收和净利均保持同步稳增长态势,而在2020年上市当年,该行即取得了营收55.56亿元,同比增长23.2%;归母净利18.23亿元,同比增长 6.55%的优秀成绩,在当年42家上市银行中营收增速位居第一,净利增速排名第五,一时风头无两。
不过,在成功上市之后,厦门银行业绩就变得起伏不定了,营收增速时有上行时有下降,净利润虽保持增长,但增速却在逐年放缓。但即便是如此逼仄情况,此前该行还未曾出现过像今年上半年这样的营收净利双双滑坡的局面,两大核心指标双降,这还是近五年来头一遭。
不仅逊于自身往期表现,厦门银行上半年业绩也拖了整个行业后腿。据Wind资讯统计,今年上半年A股42家上市银行合计营收2.89万亿元,同比下降2.0%;合计归母净利1.09万亿元,同比增长0.4%。其中,25家营利双增、11家双降,而净利超10%降幅的却仅仅只有两家,厦门银行就是其一。
利息净收入“滑铁卢”,信用减值损失计提力度反提高
那么,到底是何种因素导致了该行上半年业绩遭受“滑铁卢”?财报数据给了我们寻找答案的窗口。
其一,受净息差进一步收窄影响,该行利息净收入大幅减少成业绩下行“重灾区”。
拆分营收结构,同其他银行一样,厦门银行业绩增量主要来源于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两大核心板块。
先来看占比最高,同时也是衡量一家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强弱的核心业务利息净收入指标,今年上半年,厦门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20.01亿元,同比下降10.58%,所占总营收比重达到了69.19%。其中,利息收入几乎没怎么增长,为62.26亿元,但是利息支出却同比增长了5.94%至42.25亿元,这才导致了净息差明显承压走弱。
2024年上半年,厦门银行的净息差和净利差分别为1.14%和1.06%,同比分别下降0.2个百分点、0.22个百分点。不仅在A股42家上市银行中,该行净息差是最低的,排位垫底,而且也低于上市城商行1.6%的净息差平均值。
对于上半年净息差承压收窄,厦门银行在半年报中解释称:“主要是受LPR利率持续下行、年初集中重定价及公司加大对实体经济减费让利的力度等因素影响,贷款平均利率下降明显所致。”
事实上,近年来净利差、净息差逐年下降,已成为厦门银行业绩波动震荡而挥之不去的阴霾,数据显示,2021年-2023年,该行净息差分别为1.62%、1.53%、1.28%;净利差分别为1.52%、1.47%、1.2%。
而为了减少该指标下行给业绩带来的风险,这时做大做强非利息收入、拓宽中间业务来打造新增长极,就显得尤为重要。
早从2009年开始,厦门银行就每三年制定一轮战略规划,在如今正执行的2024-2026年规划中,向大零售、绿色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该行重要抓手之一,打造具有品牌美誉度和客户体验度的零售银行,提升零售业务的竞争力,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也正是在全力锚定此目标之下,今年上半年该行非利息净收入的增长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营业务收入下降所带来的影响,这才让其总营收不会下降的如此厉害。
财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厦门银行取得的非利息净收入为8.91亿元,同比增长23.83%,显示出一定的转型成效,在金融零售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该指标能够取得超两位数增长,实属不易值得肯定。
不过拆分来看,该收入下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投资收益两大板块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其中,报告期内厦门银行实现投资收益5.57亿元,同比暴涨283.26%,是对总营收贡献力度排名第二的绝对增量。
然而,这并不是银行主业部分,资本市场诡谲多变,波动性较大,也意味着厦门银行通过加大对国债、基金等权益市场品种的配置来增厚短期投资收益支撑起中间业务规模膨胀,可能并不具备可持续性。
此外,虽然厦门银行一直在努力向零售银行和轻资本银行转型,但转型的核心指标——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却在上半年有所下滑,收入仅为1.8亿元,同比减少 8.09%,这对该行的转型之路提出了挑战。
具体来看,该指标下的代理业务、债券承分销手续费、担保及承诺业务、理财业务、支付结算业务和银行卡业务的收入均“全军覆没”,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比如,占据大头的代理业务收入下降幅度是最大的,上半年取得收益1.15亿元,同比下滑高达30.85%;债券承分销手续费收入同样缩减严重,同比下降了22.42%至0.5亿元。
其二,营业支出大幅增长,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
据财报显示,上半年厦门银行总营业支出为15.7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66亿元,同比增长20.36%。其中,业务及管理费减少0.68%至10.75亿元;信用减值损失却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74亿元,增长至4.64亿元,增幅高达144.18%。
可见,上半年随着该行加大对信用减值损失的计提力度,助推了营业支出总成本的增长,从而对净利润造成一定侵蚀。
我们知道,通过降低计提信用减值损失额度的方式,是可以来增厚利润空间的,而去年厦门银行就进行了这样的操作。
2023年财报数据显示,去年该行在营收同比下降4.96%的境遇下,通过大幅降低51.34%信用减值损失额度,大大减轻了营业成本支出端的压力,最终实现了净利润同比增长7.03%的喜人成绩。
而在今年上半年却出现了与2023年对信用减值损失计提的完全反向操作,这是否预示着厦门银行的资产风险状况出现了一定问题?
个人贷款或成“拖油瓶”,资产风险压力加大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4年6月末,厦门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16.1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76%,与年初持平;拨备覆盖率为396.22%,较年初下降16.67%。
按贷款五级分类划分,今年上半年该行关注类、次级类贷款余额较高且增幅较大,余额分别为48.3亿元、7.82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60.77%、124.70%,两项指标的占比同时也在提升,分别增长至2.26%、0.37%,而正常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对此,厦门银行在半年报中解释称,主要系针对部分基本面正常但受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影响出现风险信号的客户,公司基于审慎原则将其分类下调为关注。未来,公司将持续跟踪关注类客户的经营情况及关注类贷款的变化情况,加强关注类贷款管理,持续防范化解关注类客户信用风险。
另外,截至6月末,该行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贷款迁徙率分别为2.27%、19.47%、71.71%、96.28%,分别较上年末变化-0.19、-16.02、+0.60、+14.19个百分点。可见,厦门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次级类、可疑类贷款转为不良的风险加大,该行仍需对信贷资产质量的潜在下行风险时刻保持关注。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期末,厦门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高达0.99%,较年初上升0.48个百分点,即半年就增长了91.12%。
厦门银行解释道,2024年上半年,国内经济整体回升向好,但仍呈现结构性差异,部分个体工商户经营出现困难,叠加抵押物价值下跌影响,个人贷款不良率有所上升。后续该行将加强贷中管控,持续推进高风险客户的清退。
受整体信贷需求偏弱,以及选择提前还款减少利息支出的客户依旧占比较大,尤其是按揭贷款业务的影响,今年上半年,该行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均有下滑,分别为209.04亿元、67.46亿元,半年间减少17.89亿元、1.2亿元。而个人经营贷余额却保持向上势头,较上年末增长1.45%至465.19亿元,所占贷款和垫款总额的比重高达21.81%。
但是,厦门银行并没有披露具体的个人经营贷不良贷款和不良率数据,只是将个人贷款不良率的急剧上升原因归结于个人经营贷款不良余额的增长所致,这也从侧面体现出,该行个人经营贷不良情况也难言轻松。
半年报中,厦门银行在面对的信用风险上所透露出的担忧,也直接印证了这一点:“当前,房地产处于调整阶段,信用风险受房地产调整影响,特别是零售端个人经营贷及住房贷款资产质量将进一步承压。”
综上所述,对于当下的厦门银行而言,接下来除了提振业绩外,在风控方面所遇到的挑战也并不小,如何化解将是一场“硬仗”。
责任编辑:
中银中短债债券C作为专注于债券投资的佼佼者,主要投资流动性较好的中短期债券以及货币市场工具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不投资股票不投资可转债等资产。
在投资策略上,关注收益以票息收入为主,债券价差收入为辅的投资机会,波动相对较低,风险相对较低,基金也在近一年收益率达4.42%,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为3.32%,表现亮眼。
中银中短债债券C近一年(20230905-20240905)、成立以来曲线图收益及业绩比较基准数据来源于恒生聚源数据,经托管复核。本产品成立于20230227,上述数据截至20240905,图片整理自公募排排网;其中,业绩比较基准为:中债综合财富(1-3年)指数收益率*80%+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税后)*20%;自成立以来(20230227-20240630)收益及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分别为:5.59%/4.79%,数据来源于基金管理人披露的2024年第2季度定期报告。
历任基金经理:朱水媚(20230227至今)、周毅(20231103至今)、王妍(20230227-20231225),资料来源于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及2024年第2季度定期报告。
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中信建投景和中短债债券C
中信建投景和中短债债券C同样也是中秋理财投资的好帮手。作为中短债基金,基金不投资转债、股票,不受股市涨跌直接影响,将主要投向较稳健的利率债和中高等级信用债。
所以相比之下,中信建投景和中短债债券C比货币基金更具收益优势,而流动性和安全性接近债基,是震荡市里的“压舱石”。
中信建投景和中短债债券C成立以来曲线图收益及业绩比较基准数据来源于恒生聚源数据,经托管复核。本产品成立于20190606,上述数据截至20240909,图片整理自公募排排网;其中,业绩比较基准为: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税后利率×20%+中债综合财富(1-3年)指数收益率×80%;最近4个完整会计年度(20200101-20231231)基金收益及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分别为:2.49%/2.58%、2.60%/3.50%、2.12%/2.46%、3.59%/3.17%,数据来源于基金管理人披露的2020-2023年年度报告。(注:本基金由中信建投稳信定期开放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转型而来,并于2019年6月6日合同生效。)
历任基金经理:杨龙龙(20210401至今)、黄海浩(20190606-20221025)、刘博(20190606-20210304),资料来源于基金2019-2023年年度报告及2024年第2季度定期报告。
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嘉实超短债C
嘉实超短债C作为一只成立18年的短债基金,控制投资组合的久期不超过一年,力求本金稳妥,保持资产较高的流动性,降低基金净值波动风险,实现了历史年年正收益,自成立以来长期保持了较为出色的业绩水平。
除了这一点,嘉实超短债C还有分红的历史传统。基金分红是指将基金收益的一部分派发给投资者,以现金或者份额的形式分给投资者。那么嘉实超短债C累计分红已超180次,分红次数较多,让收益实打实的“落袋为安”。
资料来源于管理人宣传推介材料,其中数据来源于基金历年定期报告。本产品成立于20060426,上述数据截至20231231;其中,业绩比较基准为:一年期银行定期储蓄存款的税后利率;最近5个完整会计年度(20190101-20231231)基金收益及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分别为:3.20%/1.50%、2.31%/1.50%、2.43%/1.50%、1.75%/1.50%、3.13%/1.50%,数据来源于基金管理人披露的2019-2023年年度报告。
历任基金经理:李金灿(20150609至今)、李瞳(20170524-20220329)、魏莉(20090116-20170524)、吴洪坚(20061028-20100311)、郭林军(20060426-20071228),资料来源于基金2006-2023年年度报告及2024年第2季度定期报告。
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资料来源于管理人宣传推介材料,其中数据来源于历年基金公告,嘉实基金统计,截至20240423。
平安元福短债债券C
平安元福短债债券C主要配置短期限债券品种,根据基本面与资金面的演变,调整久期和杠杆的水平。所以它同样具备短债投资的三大优势,是闲钱理财的小能手。
不投股市:纯债投资,主投短债/中短债有效降低风险。
波动较低:期限较短、流动性较高,短债基金指数走势较为平滑。
闲钱投资收益+:基金近一年平均收益2.41%,近一年最大回撤仅-0.17%。
平安元福短债债券C近一年(20230905-20240905)、成立以来曲线图收益及业绩比较基准及近一年最大回撤数据来源于恒生聚源数据,经托管复核。本产品成立于20221108,上述数据截至20240905,图片整理自公募排排网;其中,业绩比较基准为:中债综合财富(1年以下)指数收益率*90%+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税后)*10%;最近1个完整会计年度(20230101-20231231)基金收益及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分别为:3.23%/2.53%,数据来源于基金管理人披露的2023年年度报告。
历任基金经理:苏宁(20221108至今),资料来源于基金2022-2023年年度报告及2024年第2季度定期报告。
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总的来看,无论是人月两圆,还是财富圆满,希望大家都能在这个中秋佳节找到属于自己的“圆”。在享受团聚的同时,也别忘了为你的闲钱找个好去处,选择中短债基金,让闲钱在假期不“打烊”。
风险揭示:本文所涉的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及笔者的观点(如有),不代表深圳市前海排排网基金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我司”)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投资有风险,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本资料涉及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司未以明示、暗示或其他任何方式承诺或预测产品未来收益。投资者应谨慎注意各项风险,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销售文件,充分认识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情况作出投资决策,对投资决策自负盈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我司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