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团队里有一枚老外产品经理,这是他观察到的中国互联网趣事

facai369 现代审美 2024-12-06 6 0

虎嗅注:前些日子,据说是长江商学院某廖姓教授在朋友圈的感叹一时流传。他的原话,“中国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们,聚集在被称为‘创业导师’的中年男人们周围,一起彻夜不休地燃烧生命,只为了一轮又一轮如何送菜送饭、洗车洗脚、美甲美容、搭讪艳遇、借高利贷、联结窗帘和电冰箱的挑战赛中搏出更好的名次,然后击鼓传花,快速传给下一棒……大西洋和太平洋彼岸很多巨头公司的创始人,他们在骨子里并不是商人,而是geek。热衷于在某个极细分的产品上把质量和性能或功能做到极致,这是geek的天性……科技,在这一刻,非常残忍地拉开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这段话引起了一些争议,有的人鼓掌叫好,也有的人说廖教授没看到中国创业者的奋进与创新……其实,中美这么大的国家、相对复杂的商业与创业生态,不是哪一句哪一段话能断然概括与覆盖得了的。廖教授的话有价值在于,他提供了一种视角,向外向内看的对比。


以下这篇文章,则是一枚老外看中国互联网的视角,作者Dan Grover来自美国,现在在广州微信团队做产品经理。在这篇博客中,他观察与总结了中国互联网产品中一些有异于西方(确切说是美国)的设计、细节还有运营手段,虽然在中国人看来这些事实并不新鲜,但是从“外人”眼中看自己,还算是一件有点意思的事,这也能让我们更加清楚适应于本土的创新应该以何呈现。Dan Grover认为中国巨大的本市场,迟早会托起完全有别于硅谷的互联网创新。这个观点,或与廖教授的观点相映成趣。


本文由虎嗅编译,略有删节。


在2014年底,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关于我在中国注意到的移动应用的UI设计趋势。出乎意料,这篇文章点击还挺高,且被翻译成中文、俄文跟韩文。


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也许,对我那些已回到旧金山、并认为我是一个海外疯子的小伙伴来说,可能觉得能看到在防火墙内中国软件开发者们的状态与他们想当然的形象相去甚远,是件有趣的事——此前他们认为中国创业者就是一群苍白而没有品味的仿制者。相反,这里是如此有活力而繁荣,那些有才华的人们,其创意、对事物的优先考虑及敏感性上,有自己独特的一套。


对另一些人来说,那篇文章则或许提供了一种角度:以软件为窗口来了解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与文化——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在本土出产这么多的软件与应用。


至于中国博客圈里为什么那么多人翻译、转发或者分析这篇文章,我猜可能是因为此前没有外人以如此不同的眼光来打量这些应用的设计。


现在到了2016年,是到了新一轮总结的时候。我将以对应用设计的一些花边观察来开始这篇文章,再将眼光转向移动世界的一些新发展。


此前我没有注意到的事



我少年时老混的PhpBB论坛,有一个常用功能是“用户排名”,该功能后来在2010年代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逐渐消失。然而这个功能在中国应用里相当常见。在社交应用里,它表现为“等级”,在电商应用里,它表现为“积分”。在应用里,它体现为用户个人主页的姓名边有一系列的徽章,或者在用户头像边沿有特别的显示。如果你是VIP会员,你名字旁边通常会被加一个特殊的符号。



据说QQ是这事的始作俑者,他们的排名体系基于用户在QQ上的在线时长。



弹幕起源于日本。很多中国视频网站与应用都有这个功能,用户们的评论会以飞速移动且无序的方式遮掩住视频画面。这就是弹幕。



一些我只在中国发现的标志


我曾提到很多应用都提供不同的主题设置。而我没注意的是,大多数应用采用了同一种奇怪的标志去代表“主题”:一件T恤。我猜它的含义是:换主题对你的界面来说,就像换一件新潮的衣服。不过最近有一些应用用画笔来代替T恤了。



另一个有意思的标志是“欢乐购物袋”,用于指示购物功能。许多应用都有自己的商店——比如跑步应用卖装备,音乐应用卖耳机,微信与QQ则卖京东精选,小米产品也是努力地想要卖给你更多的小米产品。


键盘与回车键


iOS允许开发者选择键盘右下那个按钮的功能。那么,它应该是灰色的“换行”键,还是一个亮蓝色的像“搜索”、“发送”这样的功能键?


别看,如果是你来设计一个消息应用,你会选择哪个?允许用户在清单或多段格式的信里插入空行这事很重要吗?(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在你键盘之外的界面加上一个“发送”键),或者你只想在键盘上突显一个蓝色的“发送”键?看上去,后者轻松获胜。支持后者的意见认为:当你在手机上输短信时,你哪里会常常真的需要空行呢,对吧?而当用户本来打算发送消息时,他会不会不小心打成“换行”效果?


不!错了!事实是,当你把它做成“发送”键时,你很容易不小心只是因为打了一个空格键,而把没有写完的信息发出去,或者把自动拼写造成的错误文本发送出去。这种情况非常容易发生,事实上,iOS自带的短信应用以及每个西方的聊天应用都不约而同选择在键盘之外定制一个“发送”按钮。


中国用户很少遇到这个问题,因为用户在输入中文时并不怎么用空格键——即使在句与句之间。而且他们都是要到键盘顶部去选择拼音打出来的结果,所以事实上对屏幕空间的利用效果更好。所以这里的每个聊天应用,产品经理们的选择都是——将“发送”键放到键盘里!


以下是西方与东方聊天应用在“发送”键上不同的安排:



第三方浏览器


很多中国用户并不用他们智能手机上自带的浏览器,而用第三方浏览器,比如UC、QQ、360浏览器。事实上,据QuestMobile统计,QQ浏览器现在是安卓上第五大应用,而iOS用户则更青睐UC,UC浏览器在iOS平台上月活数量排名第十二名。


这些浏览器比系统自带浏览器拓宽了许多功能。它们可以节省流量与提速、广告拦截,有主题功能、夜间模式、扫描或生成二维码、离线下载,当然,还与中国的搜索引擎与社交网络更紧密的整合。许多浏览器还给电子书生成漂亮的UI及实用的离线功能。


尽管百度自己的浏览器并没做起来,但它的主应用(这是它搜索引擎与门户的主渠道)安装量极大,也可以被看成一个第三方浏览器,它也包括了上述浏览器的许多功能,更不用说它还自带了它家许多其他产品(外卖、云盘、新闻、钱包)。当人们知道一个网站的名字并想要去浏览时,人们常常会通过百度搜索进入而不是用系统自带浏览器。


这些事只发生在中国,美国肯定见不到

微信团队里有一枚老外产品经理,这是他观察到的中国互联网趣事



中国用户非常在意他们的数据流量包。据这份报告,中国用户每人每月人均使用流量210MB,而美国的对应数字是1个G。


流行应用腾讯手机管家与百度手机管家都有监控与记录流量使用情况的功能。很多普通的应用,也想办法为用户节省流量,不管是新闻应用与浏览器里的“无图模式”,还是其他什么特别的数据包套餐,或者提供特别的压缩。



我以前也提过,大多数媒体应用都允许将内容下载后离线浏览。所以如果我想在回国的飞机上狂看一通《纸牌屋》,我可以用爱奇艺,却不可能用Netflix。


因为人们不愿意浪费流量,所以只要有WIFI可使,他们会立马连上WIFI。除了那种最低档饭馆,几乎所有餐馆都给客人提供免费WIFI。


于是,一些能够破解不同网络热点的应用、或者能共享热点密码的应用就流行起来。他们能帮你猜(提示:通常是88888888)。小米曾聪明地将中国用户对WIFI的依赖转化为其产品的一个卖点。它操作系统里的WIFI连接的界面上,甚至可以提示你哪些热点信号强、哪些是免费,甚至还可以将已保存的网络密码,通过二维码的方式发布给朋友,对方只需要扫/描一下就可以分享相同网络连接 Wi-Fi。它们还跟一些热点提供商达成交易,给一些小米用户提供免费WIFI。



在商场或者咖啡馆等公开场合等开放热点,会先强制用户登录一个门户网页——你知道,你登录的第一个网页会被重定向到其他网站。在中国,这个门户网页总是需要你输入手机号,然后会给你手机发验证码。因为法律要求用户提供某种意义上的“实名”以使用所有应用、ISP与热点服务,所以一个已被验证过的手机号(现在所有的中国用户都要用身份证买手机号)是最方便的“实名验证”手段。我猜,这样的话,国安去某家咖啡馆就会很容易看到是谁在看某段猫咪视频,而对热点提供商来说,他们也掌握了使用其带宽资源的人群。


这些网页本来就够不方便了,然而跟iOS的默认设置搭配在一起,简直是让人抓狂。当连上热点,进入指定门户网页,iOS会自动弹出一个表单来让你完成。如果你转向短消息应用去看验证码,那你就错过表单并与热点断开,这时你又要重回到“设置”里,重新连接热点……最终,在验证之后,表单的“完成”按钮只能通过导航事件而非Javascript驱动的门户网页激活。这就是每天发生在中国数以百万计的iPhone用户身上的事,而他们只是想要连上那该死的WiFi。


去年,出现了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并且已有广泛实施。现在,微信提供了微信连WiFi的解决方案(支付宝也有)。在一个饭馆里,用户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完全越过门户网页这些流程而完成手机的自动连接与验证。


以下为例,这里是我附近的一个韩国烤肉馆,他们在饭桌上就贴了这样的招贴。



商家采用这样的验证方式而不是用密码连接普通路由器,就可以推广他们的官方微信号,今后可以有更丰富与高频度的方式、但又不是用垃圾短信手段去向用户推送他们的打折信息与新闻。


很多热点只支持微信WiFi,但像麦当劳就给了顾客微信、支付宝以及老式的短信方式几种选择。



中国的许多东西都需要验证码保护,通常的验证码是一些无序的数字,但有时又有不同。有时要求你输入中国字或简单的笔画。


在铁道部官方预订网站12306上,一个图片验证码程序用一些毫无意义的图片挑战把很多用户给难住了,成为Photoshop上的恶搞主题。


外卖大战


“发现餐馆”应用的祖师爷是大众点评,与Yelp地位类似。大众点评就像很多应用如QQ、百度地图、陌陌、支付宝甚至滴滴打车一样——不管这些应用本来是干嘛的,点评也会加入一个“附近商家”功能。有一些他们自己专有的功能,有的也是从别的应用抓来的。不管是哪种,他们都是用完全一样的方式来展示分类:多彩的圆形图标、两行排列。



让用户快速发现附近的食物之后呢?很容易做的事就:外卖!


除了饿了么、美团、点评,阿里巴巴与百度也在外卖上投入重注。当我在街上闲逛时,常有一些不同应用的外卖优惠券塞到我手里来。一些餐馆把他们的菜单植入到应用的原生界面里,而必胜客则通过网页视图将它的UI嵌入到每个订餐应用里面。


这些应用里面我最喜欢百度,因为它有一个并不时髦的功能:“状态”,可以更新你的订单状态。


我的同事则喜欢通过微信来用“连咖啡”,它可以分配一个人去附近的星巴克来帮你买咖啡。当我去星巴克时,我常常被堵在一个快递员后面,他一买就是30杯咖啡,边买边核对他手机上的订单,然后刷他的会员卡积点数。


如果点餐点咖啡还不够,你还可以通过各种应用享受其他各种服务。轻点一下,你可以对召集一个保姆、一个厨师、甚至搬水工。当我看到有人在批评硅谷创业公司缺乏解决麻烦事儿的雄心,我笑了,因为中国创业者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支付宝克隆微信


在中国,移动支付的两个主要竞争“钱包”是:支付宝与微信支付。


支付宝,紧紧围绕着金融与商业功能来打造,是当你在便利店购物或向帮你刷墙的工人支付工钱时最直接调用的应用。但是在给你朋友付钱、或发节假日红包的社交场景下,微信支付显然是首选。在此情形下,其他玩家很难有机会了。


去年,两家都在试图从对方那里争夺用户以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微信在主界面上增加了快捷的扫码支付,这样用户不必添加对方为好友也能收钱付钱。


而支付宝的举动,更有野心。他们拷贝了微信在聊天上的许多功能,加了一个新的“朋友”标签。这还不是说他们从微信那儿获取灵感并让自己的产品变得更有社交性这么简单,他们是真的在“拷贝”。两者的相似可谓出奇,许多页面简直就是像素级雷同。其意在让人们用钱包应用去跟他们朋友聊天,生怕他们用聊天软件去完成网上支付。


有趣的是,在整个拷贝行动中,还包括把微信的朋友圈给拷贝过去称其为“生活圈”。除了你朋友贴出的东西,你还可以看到不间断的、满屏的、来自附近的人的小视频,令人奇怪的显眼。我第一次打开它时,看到周围公司的办公室里正在发生的一切觉得倒是有意思。但后来兴趣就减弱了,也没人再往上传什么东西。


每一家都在开始卖理财产品


为了理财产品市场——理财通的再次发布,腾讯做了很多广告。在微信钱包页面上,理财通排在最上面一行,甚至高于“电影票”与“打车”。


某个周末,铺天盖地的广告甚至让我无可逃避。我在每段在线视频的片头、以及钻进的每辆出租车的车载屏幕上都能看到理财通的广告。生怕这些信息不够深入人心,周末的广告轰炸后,一些女孩居然在周一居然跑到我办公室前面来给我们演示如何用“理财通”来买理财产品。


事实上,很多应用都通过他们的“钱包”提供一键买理财产品的功能,就像在支付宝或任何银行的官方应用上。比如小米,就在它出厂的每台手机上预装了“小米金融”应用。很多应用从首页到买一支收益率4%的基金(不久前还是8%),仅需有限的几步。这些产品的广告随处可见,它们总是闪亮亮的、卡通化的,远不是那些在《华尔街日报》上死板又看上去可信的基金广告所表现那样。


机器人


2015年,微软中国推出了一个人工智能聊天人物“小冰”,还挺受欢迎。用户可以通过网站、独立应用、微信、Cortana以及小米很少被用到的聊天应用“米聊”去跟小冰联系。尽管扔一些烦人的问题给她并看她如何作答,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一些人甚至向她倾吐心事。某种意义上,小冰就是Siri、ELIZA(最早的聊天机器人)、Cleverbot(智能机器人)共同生育的爱女。



一些应用配置了自己研发的机器人。百度应用有“度秘”,是一个性别模糊的机器人,可能是《瓦力》里Eva的表亲。度秘也有自己的独立应用,它可以回答自然语言搜索询问,帮你找附近的好玩好吃的,还有就是讲笑话。通过文本到语音的切换,它可以非常响亮地回答问题。每次你打开它,它都会向你致以问候,而不只是等着你问问题。尽管你可以像正常聊天那样在手机上输入或语音,但在聊天界面的底部还是有一栏,展示各种功能以及各种可能的回应与补充。


淘宝里则有“阿里小蜜”,其形象是一个卡通化的蜜蜂。用户可以在手机主界面上装一个快捷键直达“阿里小蜜”。它可以回答关于你订单的物流问题、预订旅行,以及帮你在淘宝上寻找商品。但它不能讲笑话。


尽管机器人很时尚,但我不确信真正的用户愿意与这些应用进行如此这般的互动。


麻烦的iOS商店


2015年,一款叫做“Xcode Ghost”的恶意软件感染了许多中国流行应用,并躲过了苹果的审查。Xcode Ghost,是一种针对苹果应用开发工具Xcode的病毒,它一开始主要是通过非官方下载的 Xcode 传播(比如百度云盘),通过 CoreService 库文件进行感染。当应用开发者使用带毒的Xcode工作时,编译出的App 都将被注入病毒代码,从而产生众多带毒APP。


之所以程序员不去苹果官方渠道Mac App Store下载Xcode,是因为Mac App Store 总是很难打开,真的是非常慢。尽管苹果回应称将把“Xcode的下载放到本地的服务器上”,但是似乎见效并不明显。


出于一些原因,App Store在中国的体验同样很渣。尤其是它各种慢,不管你是登陆美国商店还是中国商店。你按了“搜索”按钮后,它居然需要差不多五秒钟才会显示结果,搞得好像它跟网络脱节一样。中国用户经常通过二维码扫描安装第三方应用,并没有受到App Store或操作系统层次的支持。


我曾在博客里写过,中国开发者想尽办法绕开苹果的应用商店里,要么在他们的应用里做各种交叉推广,要么在他们自己的独立iOS应用商店里用OTA认证方式允许安装没被审查过的第三方应用。


在最近iOS的升级中,苹果增加了用户授权这些第三方应用的操作复杂度。但是因为苹果官方应用商店实在太差了,各种绕避手段继续存在。我看见很多指向应用的链接,指导用户怎么不通过官方商店安装应用。


事实上,某天我在街上逛时,一个人就塞给我传单,告诉我怎么进入“设置”、然后信任证书,然后我就能玩钓鱼游戏并用赢得不菲的奖金。


微信最终打败了QQ


在腾讯上一季的财报里,微信的月活用户达到6.5亿(最新数字是6.97亿),超过了QQ 6.39亿的月活。月活不总是一个最有用的指标,但是这个拐点比很多人预料的要来得早。


尽管微信是媒体青睐的对象,但它真的是受到了QQ强有力的狙击。当它一开始作为移动短信应用诞生时,它站在了强硬的、仍然对桌面为中心的QQ的完全对立面。QQ团队很快双倍努力,并且成功地对其移动产品做出几次全新设计,以强化其在移动设备的地位。


这股争斗之所以值得记上一笔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你通常知晓的:更年轻的用户无疑会喜欢更新一些的产品。另一点是,同一家公司能通过创造出两个同一品类并广泛使用的竞品从而成功地颠覆自己,这个也是真的不寻常。


移动互联网的外围


就像我同事提到的,仍然有数以亿计的手机用户没有用上微信。他们中大部分是更年轻的用户,还有就是偏远地区的人。同样,这些人可能还压根没用上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这个13亿人口数量的国家,目前只有6.49亿互联网用户,而且地区间的分布差异很大。


我最近跟随一个团队去严寒东北的一个三级城市调查两个应用的情况。我们在那做了一些焦点调查,看看当地人使用手机的习惯,四处转转,也饱食了很多饺子。据当地人说,他们都是把手机带来镇里的应用商店里,店里有人专门帮他们安装下载购买应用。去这些地方调查对我们来说是很有趣的事,这些地方也不是真的有多偏远,但是跟我们平时在家在一线城市的情况仍大为不同。


移动互联网的神奇未来


回想当初我一开始离开旧金山搬到中国来时的情形,我的视角如今已发生改变。我曾经担心湾区是我惟一能愉快或体面工作的地方。如今,除了我仍然强烈地怀念玉米煎饼,上述担心已不再存在。是的,硅谷在某些事情上仍然无敌,直到今天,中国仍不能做出一个操作系统、写出一个框架、创造一种程序语言,或者为其他产业创建一种标准。


但是,看上去硅谷的大部分公司也不能。正如一些人所指责的那样,大量的资金投向创业者以炮制相似消费型应用,这是赚钱的买卖。


当我第一次离开硅谷,观察中国的移动应用设计并撰写上一篇博客时,我觉得相当有趣,“哈,一些应用怎么这么奇怪。”看到科技如何在此独立发展并服务于本地需求,相当有意思。


而这事正在变得更加神奇。尽管我们还是将中国与印度以及非洲大部分地方同等以待,但事实上,后者仍然落后,而中国正在变得非常有意思。全球互联网渗透水平仍然很低。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上网后,他们使用的应用与操作系统或许跟我们现在使用的这一套呈现更大的差异性。他们会寻求科技的手段解决跟我们所面临的一样的问题,但是,其解决方案的假设与前提会跟我们大不相同。


我渴望看到未来所会发生的一切。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